尚经起名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企业资讯

0赞说说 - 秒赞空间说说软件,说说刷赞网

时间:2024-05-20 03:55 评论
目前,人工养殖以真泥鳅(即平常所说的泥鳅)、大鳞副泥鳅为主。因此,防逃是人工养殖泥鳅过程中值得重视的环节。(三)、成鳅养殖泥鳅成鳅养殖可分为水泥池和土池、池塘、稻田以及网箱养鳅等多种方式。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5、网箱养鳅:利用网箱,可高密度地养殖泥鳅种苗和成鳅。投喂饲料及方法同常规养殖法。4、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自助下单地址(拼多多砍价,ks/qq/dy赞等业务):点我进入

泥鳅又名泥鳅、鱼泥鳅、真泥鳅等。泥鳅属于鲤科、泥鳅科、泥鳅亚科、泥鳅属。 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泥鳅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 “泥鳅豆腐”是一道驰名中外的传统名菜。 它还含有脂肪、核黄素、磷、铁等营养物质; 对皮肤病、肝炎、痔疮、阳痿等病症有辅助治疗作用。 据分析,每100克泥鳅鲜肉含蛋白质22.6克(高于普通鱼类)、脂肪2.9克、钙51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维生素B 10.08毫克、20.16 毫克维生素 B 和吸烟。 5毫克的酸可以提供174大卡的热量。 外国人把泥鳅视为高级滋补品,有“水中人参”之称。 泥鳅生命力强,繁殖快,饵料杂。 是最易饲养且产量高的鱼类。 产品之一。

目前人工养殖主要以真泥鳅(即俗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为主。 真泥鳅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大型泥鳅仅分布于长江、淮河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浙江、台湾等地。 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lcaudatus)又名圆泥鳅(因呈圆柱形而得名),生长稍慢,但长得好看,市场价格较高。 Paramisgurnus dabryanus或Misguruns mizolepis,又名扁泥鳅(因体形扁平而得名),由于身上有鳞片状的小点,所以生长速度稍快,售价较低。 从外观上区分这两种类型的标准是:

第一,泥鳅的身体细长,尾柄的皮褶不是很发达; 大鳞副泥鳅的身体比较粗短,尾柄的皮肤褶皱特别​​发达。

其次,泥鳅的触须相对较短,末端仅延伸至或略高于眼后缘; 泥鳅的心悸很长,远超过眼球后缘,接近或超过前鳃盖骨后缘。

三是泥鳅的鳞片小,侧线鳞片有130多片(这里指的是泥鳅身体某一侧沿中线的纵鳞片); paraloach 的鳞片较大,小于 110。

因为泥鳅耐受低溶氧的能力比一般鱼类高很多,离开水后存活的时间更长。 在干水桶中,全长4-5厘米的幼泥鳅可存活1小时,全长12厘米的成泥鳅可存活6小时,放回桶内仍能正常活动水。

泥鳅有治疗疾病的功效。 泥鳅性味甘平,补中益气,利尿除湿,除湿退黄,补肾壮阳,祛湿止泻,温中健脾,治疗痔疮,止汗出汗。出汗。 《医学概论》中说它能“补中止漏”。 《本草纲目》记载泥鳅有温中益气之功效; 对止渴、醒酒、小便、壮阳、祛痔有一定的药用作用。 对肝炎、小儿盗汗、痔疮、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手指疔疮、阳痿、腹水、乳腺炎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药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取适量泥鳅放入清水中,滴几滴植物油,每天清除污水,换上清水。 待其沥尽肠内浊水和污垢后,洗净入锅,文火晒干,研末备用,或1~2次炖汤服。 服时每次5克,温开水送服,一日3次。 本法对急、慢性肝炎均有效; 它还可以治疗黄疸,保护肝脏,促进肿胀的肝脾回缩。 对水肿、皮肤瘙痒、痔疮也有疗效。

2、用活泥鳅适量,按上述方法加工后,与等量的鲜虾煮汤食用,可治疗肾虚阳痿。

3、每次取活泥鳅200克,用花生油煎至变黄,加水、盐适量,煮熟食用,具有补脾益肾、强身健体之功效。胃。

内服泥鳅粘液,可治小便不利、热淋; 外用可治足癣、漆疮(漆中毒引起的皮肤病)。

泥鳅含有较低的脂肪和较少的胆固醇。 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 它还含有一种类似于二十碳五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机体抗血管衰老,因此对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有益。 . 泥鳅与豆腐同煮,有很好的滋补和食疗作用; 止渴:泥鳅与鲜荷叶同煮汤。

无泥养殖泥鳅_视频泥鳅养殖 泥鳅养殖技术_有土泥养殖泥鳅

泥鳅特别适合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的人以及体虚盗汗的小儿食用。 有利于生长发育; 同时,适合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癌症患者、放化疗后、急慢性肝炎、黄疸病患者食用。 ,尤其是急性黄疸型肝炎更适宜,可促进黄疸和转氨酶下降。

一、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前段略园,后段平。 泥鳅体的腹鳍原先呈圆柱形,后逐渐向后变扁。 头尖,眼睛小,被皮肤覆盖。 吻部的斜角大,吻部的长度小于眼睛后面的头部长度。 口下位,马蹄形。 鳃孔小,鳃孔终止于胸鳍基部。 口下位,嘴唇发达,有5对胡须。 鳞小,埋于皮下,胸鳍和尾鳍圆形,背鳍条2条和7条,无硬刺,起点在腹鳍前,距吻尖比尾巴的基部。 胸鳍远离腹鳍。 腹鳍的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下方。 肛门靠近臀鳍。 尾鳍呈圆形。 侧线完整。 体背和体侧呈深灰色,腹部呈灰白色。 尾柄基部上侧有明显的黑点。 奇鳍上有密密麻麻的褐色斑点,偶鳍呈浅灰色无斑点。 体色一般因生活环境而异。 腹部颜色较淡,体表有丰富的液体。

二、泥鳅的生存特点

泥鳅具有食性杂、繁殖力强、适应性强的特点:

1、食性杂:泥鳅是杂食性鱼类。 苗种以动物性饵料(轮虫类、枝角类、乌贼)为主,后逐渐向杂食性转变。 苗期体长不足5厘米,主要以动物性饲料为食,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浮游动物的原生动物等。 体长5-8厘米时,由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食甲壳类、摇蚊幼虫、蚕丝、水、陆生昆虫及其幼虫、蛤蜊、幼螺、蚯蚓等。也有无脊椎动物以丝状藻类、硅藻、水生和陆生植物的碎片和种子为食。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有关。 水温以15°C-30°C为最佳温度范围,25°C-27°C为最佳范围。 此时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 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食欲下降,生长缓慢。 当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或干旱少水时,就会潜入泥层“休眠”。 只要土壤中有一点水分滋润皮肤,就可以维持生命。 泥鳅多在夜间取食,人工养殖时,也可通过训练改为白天取食。

2、生长较快: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 天然泥鳅生长缓慢,但人工喂养比它快得多。 在自然条件下,一般刚孵出的泥鳅苗体长0.3厘米左右,一个月后长到3.0厘米左右,半年后长到6.0厘米左右,第二月底体长达到13厘米年重约15克。 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20-30天长3.0厘米以上,当年4-5月生产的泥鳅苗,年底可达到上市规格(15克以上)。 据介绍,自然界中最大的个体长20厘米,重约100克。

3、繁殖力强:泥鳅一般经过2个冬龄即可成熟,人工养殖1个冬龄也可成熟。 体长6厘米、一冬龄的雄鱼即可成熟并射精。 产卵期为4-9月,但以水温25℃-26℃的5-7月最为旺盛。 泥鳅的产卵量与体长有关。 体长8厘米的雌性泥鳅可产卵2000粒左右,10厘米的体可产卵7000粒,12厘米的体长可产卵10000-14000粒,15厘米的体可产卵12000-12000粒. 卵18000枚,体长20厘米的卵24000枚。 椭圆形,卵径1.2-1.5毫米,黄色,有粘性,但附着力不强。 产卵时,公泥鳅用吻部刺激母泥鳅的腹部,母泥鳅漂浮在水面上,公泥鳅追逐母泥鳅,将母泥鳅包裹起来排卵射精。 卵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经过2-3天即可孵化成泥鳅苗。

4、适应性强: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底栖鱼类。 常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稻田等浅水区。 只有当水温过高或过低时,它才会潜入泥中。 当出现疾病迹象时,漂浮到水面。 除特殊原因外,一般不活跃于水体的上层和中层。

泥鳅除了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能进行肠道呼吸,这是它特有的生理现象。 它的肠壁薄,血管丰富,可以进行气体交换。 当水缺氧时,它浮在水面上,吸入空气,在肠道内吸收氧气,然后从肛门排出废气。 因此,它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据说当池塘溶氧下降到0.16毫克/升时,就安全了。

泥鳅的一大弱点是它们非常善于逃跑。 无论是进水还是排水,一有机会就会大量逃跑。 尤其是春夏傍晚或阴雨天有土泥养殖泥鳅,水位升高后泥鳅很容易从进出水口逃逸。 因此,防逃是泥鳅人工养殖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环节。

三、泥鳅生产 (一)泥鳅养殖

1、自然产卵繁殖:将幼泥鳅放入产卵池内,待水温升至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经过消毒的褐屑、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窝。 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带卵的鱼窝转移到孵化池,同时放入新的鱼窝,等待它们再次产卵。 受精卵孵化对水质和温度要求不高,一般养殖水体均可孵化。 最适水温为20-28℃,幼虫2天左右即可产膜。

2、人工诱导产卵:4-8月气温适宜时,钓泥鳅亲鱼,选择腹部柔软,颜色略带粉红色,接近产卵迹象,体长12厘米左右的亲鱼重量超过20克。 药物引产最好以体重40克左右的个体为宜。 HCG+LRH-A常用作催产药物,剂量为说明书中的最高限值。 然后,将催产后的幼泥鳅放入产卵池,让其产卵受精或进行人工授精。 最后将受精卵放入孵化池进行孵化。 这种方法可以按时、有计划、有计划地大量获得泥鳅苗。

3、种子补充繁殖:这是最简单的繁殖方法。 即在养泥鳅的水中放适量的成熟泥鳅,但不要放养其他鱼。 在繁殖季节放置一些人工鱼窝。 泥鳅会在繁殖池产卵,在原池孵化。 种子可以放在小箱子里培养,然后还在原来的池塘里繁殖。

鉴别亲鱼雌雄的方法主要是看胸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的距离是胸鳍长度的倍数。 雄性一般少于3个; 雌鱼接近或大于4个。此外,雄鱼的胸鳍不仅长,而且末端尖,第二鳍条基部有一根细骨,而雌鱼胸鳍圆形,鳍条基部无骨。 繁殖期还可以看一下腹部肿胀的程度,体侧是否有从背鳍延伸到尾巴的肉质隆起,体侧手臂上是否有白色斑点腹鳍雌鱼腹部明显肿胀,无肉质突起,有白色斑点(不是第一次产卵前,刚产卵的卵表面粗糙,时间长了表面光滑)。 雄鱼,腹部不太肥大,有肉质突起,无白色斑点。

人工诱导产卵可在面积5平方米、池深0.8米、注水深度0.3米的水泥池中进行。 产卵池内设卵鱼窝,产卵池用竹竿固定在产卵池中央。 氧药也可单独使用绒毛膜激素(HCG),每只雌性泥鳅可用1000国际单位(此量视亲本泥鳅的成熟度而定),雄性泥鳅剂量减半。 药液的注射量为0.1-0.2毫升。 使用带有四号针头的 1 ml 注射器进行背部肌肉注射。 进针深度0.2-0.3厘米,进针斜前,与体轴成45°角。 注射药物后约10-15小时,它们就会进入发情期并产卵。

孵化方法 静水即可孵化,但孵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两次,温差不要超过1-2℃。 孵化池为水泥池,面积5平方米,孵化池水深0.8-1米,注水深度0.3-0.4米,水温保持在23-25℃ °C。 孵化卵密度为每平方米4000枚左右。 孵化时,孵化槽上方应遮阳,以防鱼苗畸形或死亡。 如遇阴雨天,要防治寄生性水霉病。

从受精卵到孵化鱼苗,所需时间也与水温密切相关,如26℃时需20-25小时,21℃时需36-41小时。 孵出的幼虫常单独生活,不结群。

(2)育苗

受精卵在水温23-25℃时,1-2天即可孵化出泥鳅苗。 泥鳅苗孵化后,在孵化池内进行养殖,养殖密度为每平方米3000尾。 孵化3天后,泥鳅苗开始进食。 这时候可以喂蛋黄。 每10万头泥鳅苗每天用蛋黄1个,每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进食为限。 2-3 天后,换用淡水跳蚤和小型轮虫。 大约10天后。 当泥鳅苗长到1厘米时,转移到种子池中培养,或直接从孵化池中培养,待泥鳅苗长到3厘米后,再转移到养殖池中。

养殖池为水泥池,面积10平方米,池深0.8米,注水深度0.3米。 泥鳅苗种入池塘前,必须对池塘进行清洗消毒。 泥鳅种放养率为2000尾/平方米。 定植后半个月内喂高蛋白粉状配合饲料。 每天投喂3次,上午8:00、下午2:00、5:00各一次,投喂量约为泥鳅体重的8-10%。 三次投料的分配比例为:50%、30%、20%。 同时注意水质变化。 夏季池水浅,温度高,应勤换水。 当泥鳅种长到10厘米左右时,转入成年泥鳅繁殖阶段。

目前,泥鳅苗的繁育技术还不成熟,“割寸寸”还很困难,从水花到3厘米大小的成活率很低,甚至为零。

(3)、泥鳅成鱼养殖 泥鳅成鱼养殖可分为水泥池塘和土池、池塘、稻田、网箱养泥鳅等方法。

1、水泥池养泥鳅:适宜面积10-20平方米有土泥养殖泥鳅,池深0.8-1米,池底覆腐殖土0.2米,注水0.2- 0.3米。 放养率为每平方米1000只。

2、土塘养殖泥鳅:池壁要用预制板加固,至少垫薄膜,池堤高出水面0.8米,腐殖土加0.2 -0.3 米。 面积可大可小,以50平方米为宜。 适宜,注水0.3-0.4米。 泥鳅种放养量为每平方米600-800尾。 在土池中。 放泥鳅苗前一周,池底堆放禽畜粪便,每10平方米2~3公斤,以改善水质,培育饵料生物。

3、池塘养泥鳅:池底泥泞为好,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泥鳅苗5万~10万尾。 . 放苗前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大量养殖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 出苗后逐渐增加饲料喂养,追施有机肥,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堆肥等。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喂食量应减少。 一般养殖6-10个月后即可捕捞,每尾体长约15厘米以上,体重10-15克以上,达到商品规格。

4、水田养殖泥鳅:水田养殖泥鳅可利用田间的蚯蚓、摇蚊幼虫、水蚤、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少量投喂饲料,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泥鳅生命力强,即使在稻田被水淹的时候,它们也能钻进湿泥里,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生命。 因此,泥鳅是水田养殖的理想对象之一。 稻田的建设与养其他鱼类一样。 田间开凿一个或数个鱼塘,面积2-3平方米,水深约50厘米。 字体。 进水口和出水口必须安装拦鱼设施,以防止逃逸。

每亩水田养殖体长3厘米左右的泥鳅苗15000~20000尾。 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施肥施肥,秋季水稻收割后开始捕捞,或灌水后继续繁殖,次年春季开耕。 捕获列表。 一般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30-50公斤。

此外,可在莲藕、莲蓬、荸荠等水生植物的水面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 一般亩产1000尾左右。 只要养殖管理得当,水面的收益是可以增加的。

5、网箱养泥鳅:使用网箱可高密度养殖泥鳅苗和成泥鳅。 育苗笼由聚乙烯网制成,面积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 成年泥鳅养殖网笼采用3m×3m聚乙烯网,网孔约1cm。 面积一般在50平方米左右,网箱设置在湖泊、河流或池塘中。 箱底覆泥,箱内铺15cm厚的壤土。 苗箱每平方米放养泥鳅苗20000尾,成年泥鳅笼放养2厘米大小的泥鳅苗2000粒。 投喂方法同池塘养殖法。 网箱养泥鳅要加强日常管理,经常洗网,保持水流畅通,溶氧丰富,及时补孔,防止鱼逃逸。

6、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法采用水泥小池塘,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水深40厘米。 将约5000根长25厘米、孔径15毫米的维尼纶多孔管放入水中,将其中10根绑成一排,可叠成三层。 每池可放养0.2克泥鳅品种5000尾左右。 饲料和投喂方法与常规养殖方法相同。 为了保持良好的水质,需要采用微流水循环养殖法。 为节约成本,也可采用多孔水泥砖代替化学多孔管,在其中制作泥鳅钻即可。

刚入塘的泥鳅苗对饵料有很强的选择性,需要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性饵料,即前期用水生生物饵料(水质为施肥最好在轮虫阶段)为主。 泥鳅饲料可用米糠、面粉、碎动物内脏、麸皮、豆饼、豆渣、猪血粉、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料等饲喂,也可直接饲喂全价复合饲料饵。 将饵料与水混合,揉成软块,抛在水面上。 投喂量应因天气和季节而异。 一般投喂量为泥鳅体总重的5-8%,旺季可达10%。 每天喂2次。 早上7-8点和下午5-6点喂一次。 早上喂食量较大,约占每日喂食量的60-70%。 同时,还要根据鱼的进食情况,灵活控制投喂量。 饲养期间要经常清洁食台,防止水质变差。 夏季每天换水一次,每次1/2。 还定期洒石灰1.5-2毫克/升。

5-6月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4%,7-8月增加到8-10%,9-10月可进一步减至4%。 到10月份一般会长到10-20克重。 大的可以卖掉,小的可以越冬后养成鱼种。 据了解,人工强化高蛋白饲料三个月后,4厘米左右的鱼苗可长成10厘米、11克的泥鳅个体,一亩池塘可产泥鳅1000多公斤。一年。

水面还应养一些藻类、睡莲、浮萍等水草,也可用遮光布。 一方面可以给泥鳅遮荫,同时泥鳅也可以吃一些嫩芽和烂叶。

泥鳅越冬:水温低于5-6℃时,泥鳅就会钻入泥层越冬。 在自然越冬的坑塘,泥鳅种可适当集中在少数池塘,密度可比常规放养密度高2-3倍。 越冬池塘宜选择背风向阳、蓄水较深的池塘,以利于保温。 越冬期可在池塘四角加入适量的猪粪、牛粪,既能肥水,又能发酵升温,有利于泥鳅越冬。 . 有的地方采用套箱越冬的方法。 箱子长1米,宽0.3米,高0.2米。 包装时,先在箱内铺上少量软泥,再将泥鳅和泥层层包好。 每层泥鳅重约2公斤。 装满后钉上盒盖,盒沉入底。

(四)捕捞方法

因为泥鳅个头小,而且有钻泥的特点,很难钓到。 根据泥鳅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钓法:

1、冲水垂钓:即在进水口附近铺设密目渔网,然后从进水口放水。 由于泥鳅有逆水逃生的习性,它们聚集在入水口,适时将先铺好的网拉开。 ,这样泥鳅就被捉住了。

2、诱饵:在网内放香米糠或其他适口性好的饵料(如地龙网、动螭、提网等),当泥鳅被引诱觅食时,及时提网去抓 。 也可以将饵料放入槟榔或麻袋中,放入水底,让大量泥鳅进入槟榔和麻袋。 常于傍晚投入,次日清晨取出,可捕捞一定量的泥鳅。

3、干塘捕捉:入秋后水温降到15℃以下时,泥鳅就会逐渐钻入塘底淤泥中。 可以采取排水池水来捕捉。 一般是先把塘水放掉,然后在塘底挖几条小沟,用来盛淤泥。 将泥鳅集中在排水沟内人工捕捞,或将含泥鳅的泥挖入铁筛,用水冲去泥土进行捕捞。

4、其他方法:可用电击、药物等捕捉方法。

(五)暂养和运输 1、暂养:捕捞的泥鳅要暂养1-3天后方可出售,以去除鱼腥味,排空肠内粪便。 这样既可以增加泥鳅的食用价值,又可以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

泥鳅临时饲养,可用竹筐或木桶进行。 竹筐是常用的临时饲养用具。 将即将盛鱼的竹筐放入水中,竹筐有1/3露出水面,以保证泥鳅呼吸。 一个上口径24厘米、底径65厘米、高24厘米的竹篓,在静水中可以暂养泥鳅7-8公斤,在流水中可以暂养15-20公斤。 也可用小型浮笼临时饲养。

用木桶或铁箱临时养殖时,每升水放140克左右的泥鳅。 暂养初期每天至少换水4-5次,两天后每天换水2-3次。 每次更换桶内约1/3的水。

2.交通

运输方式多采用干法和尼龙袋充氧运输。 运输时间在2-3小时以内,可采用干运,即将泥鳅装入装有适量软草的容器中,在保持表皮湿润的情况下运输。 长途运输可用尼龙袋充氧运输。 每个60×120厘米的尼龙袋加少量水或冰块,装入10公斤泥鳅,然后充入氧气,扎紧袋子,装入纸箱或木箱中运输。

(6)病害防治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病害防治。 Common diseases include red fin disease, saprolegniasis, gas bubble disease, bent bone disease, trichotillomaniasis, tongue cup worm disease, pesticide poisoning and others Biohazard etc.

Howeve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for loach disease are still immature at present. Because loach belongs to a delicate species without scales, it is sensitive to many drugs, and a little carelessness can cause phytotoxicity accidents. , high iodine, etc.) mainly drug prevention. The main prevention methods are as follows:

1.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caused by microorganisms

Red fin disease: This disease is harmful to loach and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 It is caused by bacilli. Symptoms are: first, the fins or part of the skin on the body surface peel off, showing off-white, the muscles begin to rot, and the anus becomes red, and then blood spots appear on these parts, which gradually turn dark red. In severe cases, the fins fall off and do not eat. 直到死亡。 Mainly popular in summ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Avoid injury to the fish body. The seedlings should be washed and disinfected with 4% salt water before stocking; when the disease occurs, chloramphenicol or similar drugs can be mixed in the feed and fed.

Saprolegniasis: Control loach eggs with a solution of 400 grams of salt and 400 grams of baking soda per cubic water for 1 hour. Sick loach can be soaked with 3% salt solution for 5-10 minutes.

Printing disease: The lesion is generally oval-shaped, garden-shaped, edematous and erythema. The affected area is mainly at the base of the caudal peduncle. Popular in July-August. For treatment, 1 gram/cubic bleaching powder or 2-4 g/cubic gallnuts can be used to splash the whole pool.

2.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caused by parasites

Trichomoniasis: parasitic on gills and body surface. After the illness, the food intake decreases, and the worms travel alone. When it is serious, the worms are dense. If it is not treated in time, it will cause death. It is popular in May-August. The preventive measure is to clear the pond with quicklime; the treatment method is to splash the whole pond with 0.7 grams of crystal trichlorfon per cubic meter of water.

Tongue cupworm: Parasitic on the skin or gills of loaches, usually take in food from the surrounding water for nutrition, and have little effect on loaches. However, if a large number of parasites live on the loach seedlings, it will cause breathing difficulties, and in severe cases, the loach seedlings will die. It can occur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it is more common in May-August. The prevention is mainly to soak with 8 g/cubic water copper sulfate solution for 15-20 minutes before loach species are stocked. After the onset of treatment, use 0.7 g/cubic water copper sulfate and ferrous sulfate (5:2) mixture to splash the whole pool. .

3. Pesticide poisoning The residual poisons of various chemical pesticides used in farmland will pollute water quality to varying degrees and cause loach to be poisoned to death. This disease easily causes very big loss to paddy field farming loach. Therefor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loach, the amount of pesticide used and the method of spraying must be strictly controlled.

4.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ther predators The ponds where loach is cultured should be thoroughly cleared with quicklime. Note: Drainage outlets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dense nets to block and filter, strictly preventing harmful fish, aquatic insects, snakes, frogs, etc. from entering the pond to harm loach seedlings or adult loach. If water centipedes are found in the pool, 90% crystal trichlorfon should be sprayed to kill them in the whole pool at a concentration of 5 g/cubic.

At present, after years of hard work in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the difficulty of artificial breeding of loach has been overcome, and the problem of seed supply has been completely solved. Through years of practice, we have found that loach farming is not similar to other fish, and other fish medicines used in loach farming will lead to the death of loach (related to its physiological and living characteristics), so loach farming cannot blindly use other fish medicines , In addition,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degree of difficulty in its seedling cultivation, hereby I would like to invite aquatic colleagues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and be cautious!

Liu Wenjun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